调查资讯
咨询热线
13728687007电话:13728687007
传真:13728687007
邮箱:admin@youweb.com
东莞市私家侦探怎么找啊-中国侦探小说百年七:晚清民国保险诈骗案
当代保险诈骗题材电影《受益人》(2019)剧照。 (信息图/图片)
近期,随着泰国杀妻骗保案、山东单县“中风”村保险骗保案的曝光,有关保险诈骗的话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在犯罪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中,“骗子诈骗”是被反复展现的重要内容,从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电话谋杀案》(1954年)到宁浩监制、大鹏、刘主演的电影严。电影《受益人》(201·9),包括荣获“豆瓣“2020年度阅读榜”悬疑悬疑类第一名”的日本作家叶中明的社会悬疑小说《呐喊》(2020),全部其中的故事情节各有围绕“骗子诈骗”展开想象。
保险诈骗与明显的犯罪动机有关,即觊觎高额保险赔付利益,而保险关系到生命和健康。保险诈骗分子可能会伪造自己的病历和相关账单,如单县的真实保险诈骗案;或者他们可能会进一步暴露人性邪恶的一面,如上述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样,即利用亲情的掩护杀死自己的亲人。健康乃至生命以获得保险赔偿。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商业保险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事物传入中国,保险诈骗等犯罪活动也随之出现。对犯罪题材天生敏感的侦探小说作家很快就能捕捉到其中的邪恶和欺骗的元素。从这些晚清民国的保险诈骗侦探小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都市生活、财产观念和犯罪想象。
清末火灾保险
一般来说,现代保险按业务保障对象可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四类。其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与现代个人生活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人口集中、生活节奏加快,各种风险和危害也相应增加。例如,在本雅明所描述的罪恶丛林般的现代城市中,突如其来的威胁就像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莫戈路谋杀案》中闯入私人住宅的猩猩一样难以预测。因此,房屋财产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虽然不能完全杜绝悲剧的发生,但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在众多保险种类中,火灾保险是清末民初中国侦探小说中讨论最多的。
火自古以来就存在,由于在传统上是禁忌,所以通常被称为“水”。尤其是城市人口众多、居住密集,极易发生火灾。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地区因基本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经常发生火灾。据此,政府在汴梁市设立了“望火楼”、“深火兵”等城市消防设施和专门的消防人员。 《东京梦华录》写道:“高处亦有一座砖砌的火楼东莞市私家侦探怎么找啊-中国侦探小说百年七:晚清民国保险诈骗案,楼上有人翘首。下面有几间官宅,驻扎着百余名军队,还有消防家务,如大大小小的水桶、洒水器、砍刀、斧锯、梯子、消防叉、大绳子、铁锚等,每当发生火灾,就会有马队冲上来。禀报军室主、马军前三衙、开封府,各自率兵灭火,不扰民。”详细记录了古代政府的消防工作。后来许多研究者通过“细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发现,汴梁城的“望火楼”和“楼下官邸”空无一人。据此,他们推断,当时朝廷治理无能——京城的消防机构形同虚设,这就是王朝的“衰落”。
城市火灾一方面需要消防系统及时救援,另一方面需要相关保险机构快速跟进并妥善赔偿。火灾保险制度于清末传入中国。韩邦庆的小说《上海花传》中,有关于东棋盘街火灾后租界火警和火灾保险的描述。由此可见,当时的消防手段已经相当成熟。不仅出现了及时的火灾报警系统“撞铃”,还出现了用皮管连接自来水来喷水灭火的方法。小说中提到的“药水龙”指的是与灭火剂混合的特种消防水。正是在“坠毁钟”和“药剂龙”的帮助下,小说中的大规模火灾才被迅速扑灭。更有趣的细节是,面对隔壁东七盘街的火灾和王连胜的惊慌,陈小云一直在平静地安慰他,因为“如果你有保险,你还怕什么?(你买了保险,你在做什么?)”怕什么?)”可见,火灾保险成为了当时都市人的一颗定心丸。
令人惊讶的是,城市火灾保险制度有时甚至会影响人们的消防行为。学者吴福辉曾分析吴建仁的谴责小说《二十年见的奇异时局》中的火灾情节。小说中,着火的业主不被允许从火灾现场救出自己的财物。当时上海的《工商部局令》明确规定:“任何人进入火灾现场,非持有消防牌,不得擅自进入。这样的消防标牌由消防委员会主任颁发。消防标牌有四种类型。” , 1、消防协会内所有人持有此卡,允许进入消防现场内圈; 2、保险 每位参团代表及经工商部批准的代表均持有消防卡。一旦火灭了东莞专业婚外情取证公司,他们就可以进入火灾现场,检查一切……”吴建仁根据小说中几个人物的言论推测,巡逻队不会允许大家离开火灾现场。可能是因为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
我说:“火烧的时候,巡逻的不准搬东西,这太过分了。”子安说道:“就他而言,他是怕抢火,也怕有太多人移动,会阻碍救火。虽然按理说是这样,但从我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也有大多数的想法。”我说:“这是为什么呢?”子安说道:“不让你搬东西,就强制你买保险!”
吴福辉教授分析道:“上海火灾现场‘禁物’的规则导致了现代新城市在建立公民行为标准方面的双重性:一方面,它通过维护消防秩序来体现城市规则的权威;另一方面,它通过维护消防秩序来体现城市规则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它掩盖了城市商业的普遍机制及其带来的不公平和欺骗。”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从相关历史档案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到火灾保险公司与上海租界消防管理处密切合作关系和经济金融往来的证据。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火灾保险公司对上海租界消防管理部门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例如,根据工部局的财务报告,从1866年4月1日到1867年3月31日,消防管理处的实际总收入为2517.26两,其中“消防承诺数”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为2,317.26两。除了社会公益之外,火灾保险公司向消防管理办公室捐款的商业逻辑也很容易理解:如果消防管理办公室拥有更充裕的资金、人力、物力、更先进的设备和更高效的救援工作,那么火灾保险公司的理赔概率大大降低,更好地保护了火灾保险公司的利益。由此,在当时的上海租界内,形成了火灾保险公司与消防队(消防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救火》(局部)(1910年)是清末救火场景的插图,由明复所著,收录于《点石斋图鉴百科》。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数据图/图)
从火灾保险到保险诈骗案件
随着现代火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出现了许多新的犯罪或涉嫌犯罪。在当时的《宣言》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
昨天下午1点,美国苏厄德路同如园南商品店发生不明原因火灾。所幸,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火被扑灭。 ……抓捕听说店里装修还没完工中国侦探公司,火险还存了一些两。情况可疑,于是命侦探朱桂生前去调查。 (《可疑的火灾》,《宣言》,1904年1月15日)
报告暗示,房主可能自焚以诈骗保险公司。这种行为也成为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素材。孙家桢的《海上续繁荣梦》中,肖怀策与邻居蔡兰河故意放火,骗取火险赔偿;而在《海上梦想家》(朱守菊)小说《歇浦潮》中,主人公钱如海欺骗自己,骗取富国水火人寿保险公司大额赔偿。在这些小说中,火灾保险成为当事人的保障来源之一。火灾不但不会造成最终的经济损失,反而会带来可观的保险赔偿。这已成为当时人们的基本“共识”。
在同时期的侦探小说中,直接将纵火案和保释诈骗案作为整部小说的核心阴谋、基本犯罪动机和手段。陆探安的侦探小说《子夜钟声》(发表于1923年《侦探世界》第五至第六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说采用了多个案件相互嵌套的模式。起初,读者以为这只是一起盗窃案。后来发展成一起谋杀未遂,最终的真相竟然是陈康厚指使杨德全陷害冯义安的“纵火图赔”案。凶手假装开办学校,积极帮助老朋友渡过经济困难。他的意图是想办法制造最后一场看似意外的火灾,然后骗取火灾保险金。
正如小说中的侦探李飞所说:“现在,放火索偿的人都比较聪明,他们经常叫人在隔壁开一个滑店号,不安全,偷偷放火烧死邻居。”随后,他们将邻居烧毁。经过调查,发现放火者没有保险,所以毫无疑问是他放火,受影响的人自然要付出代价。 ”小说中,陈康厚生意遭受了巨大损失,于是他想到了通过“放火补偿”来获利。一方面“大中华函授学校没有火灾保险”,另一方面又发帖称隔壁店有“安平保险公司2万两火灾保险”,试图引发火灾。没有购买火灾保险的邻居。我追随痛苦的幻象。
小说中,凶手的纵火手段也“花样百出”。他开始策划人为纵火,后来又设计了一种能按时自动燃烧的起火装置:“把闹钟放在盒子里,周围放上火药,把闹钟放在上面。”闹钟指针设置在一点钟方向,并将一根非常坚固的火药绳系在钟锤上。到了时间,随着敲钟的兴奋,药物就会爆发出来,盒子里的东西自然会燃烧起来。 “这可能是中国本土小说创作中最早的‘定时炸弹’装置。
讲述民国保险诈骗案的电影《粉红骷髅》(1922)剧照。 (资料图/图片)
人寿保险及保险诈骗案件
人寿保险也是清末民国侦探小说的重要素材之一。程小青的《车轮下的血》中,火车碾压一个人并导致他死亡后,侦探霍桑敏锐地意识到死者生前购买了人寿保险。不过,霍桑对人寿保险的态度与包浪的看法不同,他认为“人寿保险本来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经济的新事业;特别是工薪阶层的人拥有人寿保险,死后会得到补贴,因此,不会影响寡妇。”孤儿和社会普通人”,但更多批评寿险公司普遍“利用各种繁琐、片面的公司章程寻找漏洞、拖欠债务”、“别有用心”、“‘鸭蛋里找骨头’”而且,根据霍桑的初步判断,该案不排除死者家属犯有谋杀罪并骗取保释金的可能性。“凶手可能是他的妻子,因为上海有一群年轻女子,她们是所谓十姐妹党的成员,专门用魔术迷惑男人。他们中了圈套,然后给这些人投了人寿保险,然后又采取恶毒手段骗取他们的保险费。”
孙周锡曾就这种谋杀和诈骗手段写过小说《十姐妹》(文明书局,1918)。小说中,一个妓女和一个女学生结拜为兄弟,以欺骗男人为手段来聚敛财富。其中,杀人、诈骗是他们的恶行之一。之后出现了类似主题的电影《粉红骷髅》(1922),一时间影响很大。程小青的小说里提到的“上海有一群年轻女子叫十姐妹党”,大概就是受到了这部小说和电影的影响。
在后来的侦探小说史上,亲戚(尤其是夫妻)为了保命金互相残杀的作品不计其数。比如,在本文开头引用的甄珍小说《呐喊》中,女主人公铃木阳子是一名专门“杀夫骗夫”的惯犯。又如美国作家詹姆斯·M·凯恩的著名侦探小说《邮递员总是按两次铃》及其现实生活中的案件原型。妻子联手丈夫杀害丈夫之前,怂恿丈夫购买了一大笔人寿保险。埃勒里·奎因甚至在著名侦探广播剧《幸存者俱乐部》中设计了“汤迪式”的保险制度:一群“金融家”共同创建一个养老基金,最后幸存的成员将获得全部收益。这种近乎侦探小说史上“完美犯罪”(侦探小说的专有名词,泛指无法侦破的犯罪)的动机设定,其实根植于某种关于财产保险的文学想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更多的小说和现实生活中,保险调查和侦探这两个职业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现代城市的火灾保险和人寿保险不仅是现代人们消防安全和健康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们财产观念和金融意识更新的产物。围绕现代保险的新兴犯罪手段本质上是个人欲望和邪恶的现代形式。在侦探小说中,原本用于保障安全、降低风险的现代商业保险制度,增加了新的风险可能性,甚至造成了夫妻互相伤害的伦理悲剧。这揭示了现代发展在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所隐藏的隐含意义。危机。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詹玉冰